今年九三阅兵前夕,一场格外引人瞩目的外交活动成为全球焦点。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8月31日至9月3日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。这种长时间的访华安排,在俄罗斯的外交史上并不常见,因此自然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。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集采优配,就在普京启程前,俄罗斯方面送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“见面礼”。
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经理切梅佐夫公开表示,俄方愿意根据中方需求,提供民用航空发动机。这番表态立刻把中美俄博弈的热点,聚焦到中国C919国产大飞机的“心脏”问题上。表面上是一次技术合作提议,背后却深藏着大国战略角力的影子。
事情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今年5月29日。当时,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暂停向中国出口C919所需的LEAP-1C发动机相关技术,理由依旧是“国家安全”。这无疑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升级。要知道,C919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,已经斩获近1500架订单,其中确认为近千架,直接威胁到波音的市场份额。美国的禁令不仅涉及发动机,还波及霍尼韦尔航电系统等关键部件。如果禁令持续,中国的大飞机产业将陷入停摆危机。中国驻美使馆第一时间严正回应,坚决反对美方的恶意打压。
展开剩余76%幸运的是,这场持续35天的封锁最终以美国恢复出口而告一段落。但这次危机无疑为中国航空工业敲响了警钟。虽然C919的交付仍在继续,截至2025年7月底已累计交付22架,今年完成6架,但与庞大的订单量相比差距仍大。商飞原本规划2025年实现年产50架,并逐步提高到100架,但发动机供应链的不稳定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。
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早已启动“三手准备”。其一是坚决通过外交斗争,反对外部遏制;其二是加速自主研发,打破技术壁垒;其三则是保持开放,拓展供应链多元化。国产长江-1000A发动机的进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。根据工程院院士张彦仲披露,该发动机在2025年3月已完成运-20试飞,现正进入适航取证阶段,计划年底完成取证,2027年投入批量装机。长江-1000A采用先进的第四代单晶涡轮叶片技术,推力达131kN,涵道比9,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到2030年,有望全面进入商业化运营,真正成为C919的“中国心”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提出的PD-14发动机成为另一种可能的选择。其推力为122.6千牛,虽略低于LEAP-1C的130千牛,但属同等级别。俄方宣称,搭载PD-14的MC-21客机燃油经济性提高了25%,对航空公司颇具吸引力。但该发动机仅获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认证,尚未通过EASA的适航审查,短期内难以进入国际市场。更何况,俄罗斯的产能和供应链能力有限,2025年仅规划生产30台,远期目标每年160台,但能否兑现仍存疑问。
若要真正将PD-14应用于C919,还需大量适配工作。包括短舱、挂架重新设计,飞控系统匹配,以及成百上千次飞行试验。这一过程既费时又耗资,几乎等同于重新进行一次认证。此外,俄制标准与中西方存在差异,配套的维护保障体系也需重建,额外成本不容忽视。
俄罗斯此时释放善意,自然有自身考量。西方制裁切断了其原有的合作路径,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它的最佳出口。同时,这也是俄罗斯在中美博弈中增加筹码的手段。通过在航空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,俄罗斯能在能源等领域获得更大话语权。
但对中国而言,俄罗斯发动机更多是备选项。网友形容这是一种“驱虎吞狼”之计,即借助俄罗斯的竞争压力来迫使美国维持对华供应。短期来看,这种多元化供应链策略可以降低风险。但从长远角度,自主可控才是唯一出路。随着长江-1000A逐步进入量产,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步摆脱对LEAP-1C的依赖。
普京此行以发动机合作作为外交“见面礼”,确实凸显中俄关系的密切。但是否真正落地,还需看技术适配、产能保障以及双方利益契合度。最终,中国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当2030年搭载长江-1000A的C919实现规模化运营,中国才能彻底摆脱外部掣肘。
这场围绕航空发动机的博弈告诉我们:核心技术无法依赖外购或外援,只能靠自身攻坚。俄罗斯的援手固然能缓解燃眉之急,但真正的“压舱石”,唯有自主创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