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天,印度媒体密集报道了一条重量级新闻:印度空军计划斥资采购97架国产“光辉”系列战机,用来取代逐渐老化、早已不堪重负的米格21系列。事实上,这项计划更多像是一种“被逼无奈”的举措。因为长期以来,印度航空工业最核心的短板——发动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,而印度也缺乏研发和生产其他国产战机的能力。换句话说,选择“光辉”系列几乎是唯一出路。接下来趣投顾,我们就来仔细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逻辑。
首先来看印度空军的大动作。按照报道,印度空军将以总额高达74亿美元的预算,采购97架光辉Mark 1A战机。再加上此前已经确定的83架订单,总采购量达到了180架。看上去规模不小,但随之而来的致命问题是价格过高。经过计算,每架光辉战机的单价接近7000—8000万美元,这几乎与我国产的歼-10CE战机出口价格相当。然而,光辉战机的整体性能水平与歼-10CE相比差距巨大,这一点印度自己心知肚明。
展开剩余76%那么,为何印度仍然必须坚持采购国产光辉系列呢?其实这是印度空军的被迫选择。纵观其装备体系,从俄制米格29、苏30MKI,到法制幻影2000、阵风,再到大量老旧的米格21,几乎清一色依赖进口。国产战机在整个体系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。与此同时,印度空军面临严重的编制缺口。按照规划,他们至少需要40个作战中队,但现实中只有32个,缺少足足10个中队。更糟糕的是,米格21、米格27等机型早已步入服役末期,更新换代迫在眉睫。
倘若继续依赖法国或俄罗斯的进口战机,问题依旧无法解决。高昂的单机价格使印度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装备。例如阵风战机,截至目前印度仅仅采购了24架,数量少得可怜。若要在有限预算内迅速补充编制,同时降低后续使用和维护成本趣投顾,发展国产战机显然是最现实的办法。
回顾我国的经验,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歼-10项目以来,即便经济困难,也从未中断研发。到21世纪初,歼-10战机正式定型,并陆续推出了歼-10A、歼-10B、歼-10C等多个改进型,逐渐成长为空军主力。而印度的光辉战机在定位和模式上,与我国当年的歼-10有一定相似之处。
不过,光辉项目虽然启动时间甚至早于歼-10,但由于印度航空工业整体水平有限,直到2025年仍然难以实现真正的大批量生产。印度寄希望于光辉取代米格21,成为“新时代的米格21”,然而研发涉及航空电子、材料、发动机等复杂领域,印度显然力不从心。截止目前,光辉战机依旧依赖美国F404系列发动机。然而,过去两年F404的生产与交付速度迟缓,导致印度生产线出现“飞机等发动机”的尴尬局面。尽管纸面订单已有180架,但究竟何时能真正交付,依然是未知数。
相比之下,我们再看看我国歼-7系列战机的更新换代历程。歼-7是基于米格21的仿制和改进型号,在八九十年代长期作为空军主力。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,伴随着技术水平提高,出现了歼-7E、歼-7G等改进型号,其中歼-7G甚至在21世纪初仍批量装备部队。至今,我军仍保有约200架歼-7,主要是E型与G型。考虑到其服役寿命一般为25—30年,目前这些机型还没到完全退役的时间点。
不过,从作战性能来看,歼-7早已落后,只能部署在二线机场或担任警戒、驱逐等次要任务,挂载的也多是霹雳-5、霹雳-8格斗弹,无法承担中距空战任务。预计未来3—5年,随着歼-20、歼-35、歼-16等先进机型的批量装备,歼-7系列有望全面退出现役。可以预见,到2030年之前,歼-7将彻底告别历史舞台。
总体来看,印度光辉战机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。印度既希望借此摆脱对外依赖,打造“国产自信”,又被困在发动机与技术短板之中。与我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研发、逐步走向成功相比,印度的挑战要艰难得多。后续的发展如何,还值得持续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