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1日的午后易配资,京都舞鹤市的一家便利店门口,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。
三名日本初中生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来买零食,轻车熟路地把车停在店门口。他们没多想,就推开玻璃门走了进去。对他们来说,这是日复一日的平常时刻——放学后和朋友一起逛便利店,顺手挑几瓶饮料、几袋零食。可几分钟后意外发生了,当孩子们提着购物袋走出店门时,发现门口空荡荡的,自己的三辆自行车一辆不剩。
那一瞬间慌乱与恐惧写在脸上,对大人来说,自行车或许只是一个代步工具,但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,这是他们日常出行最重要的“第二双腿”。其中一名孩子急得快要哭出来,赶紧打电话给母亲。母亲听后立刻报警。
警方很快展开搜索,在便利店周边两公里的路上,果然发现有三名男子骑着这几辆“失踪”的自行车。警察当场将他们拦下并逮捕,这三人自称是中国籍货船船员。可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,是他们的解释:
“因为走累了易配资,就骑了放在那里的车。”“在中国共享单车很普及,以为日本也有。”“以为随便骑没问题,没想到这会成为犯罪。”
这样的回答,让警方都忍不住一时无语。对受害的孩子和家长来说,车都被骑走了,这是实实在在的盗窃犯罪。对警方来说,已经构成窃盗的要素。可在嫌疑人的辩解里似乎也带着几分“文化误解”的荒唐意味。
消息很快在日本网络上发酵。有人愤怒:“这和文化差异没关系,就是偷窃!”有人质疑:“孩子们以后还敢把车停在便利店门口吗?”
日本社会里那份对“私有物”的默契和信任,在这一刻似乎被狠狠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与此同时,中国网友也议论纷纷。一部分人直言:“丢人丢到国外了。”也有人调侃:“共享单车害人啊,让人以为全世界都能随便骑。”更多人则指出:“即使在中国,骑走别人的私有自行车一样是盗窃易配资,和共享单车完全是两回事。”这种复杂的心情,既有羞耻,也有自嘲,更有对“文化借口”的排斥。
其实这背后确实反映了不同社会的习惯差异。中国的大城市里,共享单车几乎铺天盖地,橙色、黄色、绿色的车身充斥街头,扫码就能骑,骑完就能随意停在路边。久而久之,很多人下意识地把“街边的车”与“公共”划上等号。
在日本自行车几乎都是私人财产。就算是在乡下的小车站,十几辆自行车整整齐齐停着,很多人只是随便扣个锁,甚至干脆不锁,因为大家心里默认——没人会动别人的东西。当然日本也曾经试过推共享单车,但用的人少、维护成本高,没多久就撤掉了,换句话说,这里还是一个“各骑各的”的社会。
所以,那几名船员的解释听上去更像是借口。别说在日本,就算在中国,你要是把别人的私有自行车骑走,也一样是偷。共享单车是共享,私人的就是私人的,这道理其实小学生都懂吧……再说了,就是共享单车不也是有标识,且扫码才能解锁骑走吗?
这件小事也确实提醒了一个现实:真正容易引发麻烦的跨文化误会,不是外交层面的那些大新闻,而往往是日常里的小细节。垃圾要怎么分类,队伍里能不能插队,甚至便利店门口停着的一辆自行车——只要不懂当地的规则,就可能闹出国际麻烦出来。
在舞鹤三名日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措手不及的惊吓,而三名船员则因为自己的“随手之举”,直接换来日本警察的手铐。对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,这则新闻让人哭笑不得,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摩擦,往往不是因为语言不通,而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把“自己习惯的做法”套到别人的社会里,惹出这些不必要的是非让人笑话。
自行车也好,排队也好,那些不起眼的社会规则,其实就是别人社会里最基本的秩序。人与人的信任,正是从这些小小的日常积累起来的……
创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